提高信息化水平 打造“智慧”广交会
广交会已成为中国软实力标志之一
4月15日的广州飘着蒙蒙春雨,但人们参加广交会的热情却没有受到丝毫影响。据广交会新闻发言人徐兵介绍,本届广交会总体格局不变,展览规模保持稳定,展览总面积为118.5万平方米,展位总数60475个,共有25171家境内外企业参展。
广交会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信息驿站服务
与往年相同,本届广交会共分三期举行,其中在第一、第三期设立进口展区,展览总面积2万平方米,共设6国分产品区,展位总数992个。共有来自34个国家和地区的617家企业参展,设德国、日本、韩国、马来西亚、埃及、土耳其、乌克兰、泰国、印度、尼泊尔等10个国家展团和中国澳门、中国台湾2个地区展团。其中,乌克兰、泰国、尼泊尔为首次参展。
在各个历史时期,广交会通过不断改革组展体制、创新招展招商理念和模式、专业化改革、创设品牌展区和进口展区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举措,为中国企业、中国产品、中国品牌走出去,为扩大出口、促进进口,为我国外贸由小变大、成为贸易大国,为我国对外开放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。
外商在洽谈合作
本届广交会本着提升专业化水平,提高展览质量,优化出口展专业化分区。细化展品专业设置。其中,共设置展品专区152个,相比上届增加12个。优化参展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,参展企业更新率达5%,更多代表中国制造顶尖水平的品牌企业参展,自主知识产权、自主品牌、高技术含量和低碳环保产品不断增多,中国制造和中国品牌新形象愈加突显。
某国产电池企业制造商欧洲区销售经理告诉《中国产经新闻》记者,“依靠广交会的平台,公司的产品正在打开东南亚及欧洲市场。公司也针对不同国家的需求,对产品进行了改良。”
穿梭在各展馆间的摆渡车
与以往不同,本届广交会通过全球推广、精准营销、精准邀请、精准服务对招商模式再次创新。加强采购商客户关系管理,设立VIP休息区、VIP就餐区等,提升采购商的到会体验。并首次推出供采对接活动激励措施,积极协助各交易团、参展商和采购商组织供采对接活动。
来自韩国的采购商李向哲在接受《中国产经新闻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自己已经连续参加了多届广交会,已经算是广交会的老人了。他很喜欢广交会的氛围,带回去的产品也很受当地消费者喜爱。会场中的服务也非常好,在沟通上并不会因为国别不同而出现阻碍。
人头攒动的广交会
除了优质的商品外,最受展商与客商关注的就是本次在展馆内开设的48个“信息驿站”现场信息服务点,驿站内提供电脑、二维码扫码服务等服务,为客商提供各类信息服务。
为贯彻落实国家“互联网+”和大数据战略,实现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,积极推进以互联网、新媒体和大数据应用为基础的创新型招商模式,广泛邀请全球采购商与会,拓展广交会“朋友圈”。
采购商在仔细观察产品
来自越南的采购商阮文唐告诉《中国产经新闻》记者,“广交会APP上的内容丰富,操作也非常便捷。数字化的广交会让人们寻找自己需求的商品变得更加容易,节约了时间,让我们可以将更多精力集中在产品上。”
此外,广交会大数据应用也在深入推进,目前已经初步建成了广交会数据整合分析应用平台,建立了当届客商关注度、现场服务等主题图表,通过大数据看板形式直观呈现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,全面展示广交会各方面的情况。
参展商正通过广交会APP向采购商介绍自己的产品
据悉,广交会目前已推出展商展品查询系统、改版官网和新版移动客户端,以及电子地图、智能参会助手等多项功能,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。今后,在致力提升展览服务、优化客户体验的同时,还将运用数字智能工具对大数据进行有效开发应用,为供采双方提供更精准的贸易分析和配对服务,创造更多商机,助力企业利用广交会平台开拓国际市场。
家电产品在广交会上很受欢迎
徐兵表示,目前正在按计划稳步推进智慧广交会建设。智慧广交会建设完成后,线上服务将涵盖展客商会前、会中、会后的全过程,将全面提高广交会办会水平和服务质量,促使广交会成为全天候的外贸促进平台。
扫描二维码,关注会展天下,获取更多新鲜资讯↓↓↓
(来源:中国产经新闻)